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闯入了这块原来由诗人、画家、时装设计师和电影导演们独有的领域,他们想要得到的解答的问题只有一个:人的魅力来自何方?
心理学家南希·爱特考芙说:“我们必须先理解美貌,否则将永远受制于它。”
为什么某些人的容貌看起来平平常常,而另一些人看来更具吸引力,你可能会把这归因于个人品味或是文化背景。当然,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。但科学家们的研究将会令人大吃一惊,一个女孩儿的美貌可能不再仅仅是注视者眼中的那种感觉。正像饥饿迫使我们觅食一样,对美貌的感觉可能也只是一种长期进化而成的、普遍有效的行为驱动的结果,这指的就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。
精神生物学家(psychobiologist)们举证说,漂亮俊俏的男女不仅能获得异性更多的注意,而且自小就会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,工作时能得到更多的钱,选举时能拉到更多的选票,上了法庭还能得到更多的同情与宽容,而且大伙都认为,比起他们那些相貌平庸的同事们,这些俊俏男女往往更易与人相处,更有能力、更健康、自信,甚至是更聪明。美貌似乎也因此具有了某种价值,最近有人在互联网设了站点,公开拍卖漂亮模特儿的卵子,就是对这种大众心理和价值取向的很好例证。
要回溯现代人对美貌研究的重大突破,还得让我们一起回到20年前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,该校的心理学博士生茱迪丝·朗洛伊斯正在进行她的论文答辩,她这篇论文的研究课题是学龄前儿童怎样保持友谊。有个教授问她是不是将孩子们的相貌因素也考虑在内了,这问题让她措手不及,她心里想,要说相貌对大孩子们有影响还差不多,关孩子们什么事。但她顾左右而言他,结结巴巴地做了回答。答辩总算通过了,但朗洛伊斯下决心顺着这条线深入研究下去,她想得出到底从多大年纪开始,人才能感受得到他人身体和容貌上的吸引力。
朗洛伊斯后来任教于得克萨斯大学,她针对这一课题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。其中一个实验是这样的,她准备了一套按吸引力大小排列的人的面部照片,然后每两个一组——一个漂亮的,一个不漂亮的——放映给6个月大的婴儿看,以测试他们的反应。“结果直接了当、非常明确,”朗洛伊斯博士说,“婴儿们会长时间地盯着较有吸引力的脸看,而不管这张脸的性别、种族或是年龄。”接下来在两个月大的婴儿身上做的实验也得出了非常相似的结果。
朗洛伊斯认为,除非人生来就有某种对美貌与否的感知,也就是说,在我们的意识里,存在着一张“应该如此”的“标准”的脸,或者这些婴儿们已经看过了成千上万张脸,因而在自已的心目中建立了美与不美的标准,否则就无法解释她的实验结果。
20年过去了,朗洛伊斯还在工作,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。她的一个学生正在刚生下来15分钟的婴儿身上继续做朗洛伊斯的实验,并试图对得出的数据进行评估。